湖南省儿童医院近日宣布,该院采用西米替丁胃内保留止血和小剂量胰岛素注射双管齐下的方式,能有效治疗急性危重病患儿应激反应,提高重症患儿抢救的成功率。该院急救中心去年抢救危重病患儿600多例,死亡率低于5%。
据该课题负责人、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祝益民主任医师介绍,应激反应是临床普遍存在而又长期受到忽略的问题。许多危重病包括严重感染、缺血缺氧、严重创伤等的发展和病情恶化过程中,一方面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同时也受到机体遭受刺激后的应激反应影响。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后出现的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兴奋的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对机体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在不同应激原的作用下导致机体微循环障碍、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衰竭,使病情更为严重、复杂。临床上如未重视由应激反应引起的内环境变化,或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调整处理,即便选用了广谱抗生素治疗,有时亦难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虽然近年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急性危重病状态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参与,但重症患儿应激反应的特征和防治尚无的研究报道。湖南省儿童医院的这一研究课题正好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祝益民开展这项研究是由一个急性危重病患儿的临床变化引起的。大约10多年前一次查房时,祝益民看到一名出生才几天的新生儿,全身肿得发亮,可等到第二天再见到这名患儿时,患儿却瘦得皮包骨头。仅仅两日之间,竟然前后判若两人,若按常规的推测,估计患儿系脱水所致。但祝益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患儿尿量较多,由此推测患儿血糖水平应该较高。后经查证,患儿果然出现了高血糖。以后,在ICU的集中监护和抢救急性垂危患儿的临床实践中,祝益民发现不少患儿往往在原发病病情加重的过程中出现高血糖,与外源性输糖并无明显直接关联,而与病情严重程度等关系密切,且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与预后。这些临床现实促使他开始了对早泄危重病患儿的应激反应进行观察和研究。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应激性溃疡均发生在入院后1—5天,为急性危重病的表现之一,均伴有器官功能不全,半数存在显著腹胀。同时,他们还发现,在危重病状态下,由于应激反应可使血糖增高,高血糖发生率达41.96%。研究发现血糖越高,患儿病情越严重,器官衰竭数量也就越多,预后愈差。
根据危重病患儿应激反应的特点和表现,课题组采取以西米替丁胃内保留为主要措施治疗应激性溃疡获得良好效果,止血率可达87.3%。采取以小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为主的方法治疗应激性高血糖,90%以上患儿可在24小时内使血糖浓度得到控制。为有效治疗危重病患儿应激反应探索出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