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搜索:
现在的位置:兴义男科医院 > 阳痿大全 >

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


【概述】

共内性斜视(concomitant strabismus)是指双眼视轴分离,眼外肌其神经支配的无品质性病变,在各个方向,不论何眼为注视眼,其偏斜度均相等。非共同性斜视,依注视眼不同,其偏斜度不相等,如患眼注视时,偏斜度加大,眼外肌骨力不足或麻痹是非共同性性斜视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有眼外肌牵制(restriction)神经支配异常,例如眼球后退综合征,以及A-V征等。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primary concomitant esotropia)分为调节及非调节性两大类。调节性内斜及分屈光性及高AC/A两种。

【治疗措施】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应该适当矫正屈光不正,以恢复双眼单视功能。至于如何矫正。依照年龄有所不同。

年龄在4~5月以内婴儿的内斜视,包括间歇性内斜视,如远视在+2.00D以上,就配戴眼镜,包括全部检查影结果,再加上+1.50D附加度数。因为婴儿几乎全是看近,要测量瞳距大小,有时需要使用弹力带子。

过去有一种错误概念,即多数婴儿是远视,随年龄增大,远视度数逐渐减少,事实上只有10%的1岁以内婴儿为双侧远视在+2.00以上,并且远视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而不是减少,直到7周岁以后,远视度数才逐渐减少。

4月~4岁婴幼儿,如有内斜,屈光度数有大于+1.50D,对检影结果全部予以矫正,但不附加度数。

4岁上以儿童,如有内斜,应该给以最小度数镜片,以产生双眼单视、内隐斜以及最佳视力。治疗目的是内隐斜,而不是完全正位。因为患儿处于内隐斜状态,可以保持、训练并增加融合性散开幅度。在4岁儿童,如果将检影度数全部矫正,可能达不到最好视力,如果度数稍微减少,视力可以提高,并有双眼视,但不能为增加视力将远视度数减少过多,这样患儿可呈间歇性内斜视,立体视觉可遭到永久性损害。

若患儿调节性内斜视已发展恒定性内斜视,有单眼注视倾向,且有弱视,应该对检影度数予以全部矫正,包扎健眼,治疗弱视,一旦视力恢复,应做脱抑制及融合性散开训练,以恢复双眼单视。

如患者合并有垂直性偏斜、A-V征,除矫正屈光不正,治疗调节性内斜视之外,仍需手术治疗。

高AC/A调节性内斜视

2.高AC/A调节性内斜视:(hige AC/A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4~5月以内婴幼儿,应配戴眼镜。将全部检影度数予以矫正,再际加+1.50D,但不需要双焦点镜,因为婴幼儿视力主要是近用。

5岁儿童,应将检影度数全部矫正,再加+3.00D的双焦点镜。所附加的度数,位置一定准确,应位于下睑的上缘处,它与老光镜不同,如果双焦点镜位置太低,则无效果。

如戴眼镜后,仍有残余内斜,应再予验光,若度数相差大于+1.0D,应重新配镜。

大一点婴儿3个月复查一次,2~5岁幼儿6个月复查一次,5岁以后每1年复合一次,复查时应作检影检查,在4~5岁幼儿,如果度数相差大于+1.0D,应予换镜。

和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一样,高AC/A调节性内斜视,严重问题是弱视。屈光矫正后,应定期随访,避免产生发育性弱视(development amblyopia)。若患者未随访,可发生发发育性弱视,则治疗措施应强有力,遮盖治疗是首选方法,如果患儿不愿做遮盖治疗,也可做压抑疗法。

如果患儿年龄已超过5岁,可以适当减少双焦点镜度数0.75~1.0D,目的是维持融合,并使看近时处于内隐斜状态。这样可以训练融合散开能力,等患儿已达到9~10岁时,可以去掉双焦点镜,但仍应做正位视(orthoptic)训练,解除抑制,训练其融合散开能力。

局部用抗胆碱酯酶剂,即协助去掉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焦点镜,通过逐渐减少制剂的浓度,其融合性散开能力可逐渐增大。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不论是哪种形式,治疗是首先全部矫正其调节部分,如仍有弱视,应做遮盖治疗,如弱视已经治愈,应手术矫正其残余的内斜视。应测量看远及看近的斜度,手术量是根据矫正以后看远的残余斜视度,此测量仅仅作为手术时的一般参考。例如有一高AC/A比值,经验是手术量比所测得的量,再多作一些。例如看远时内斜18,原设计为双侧内直肌后徙3mm,可以增加为双侧后徙3.5mm,也可以作双侧内直肌后固定手术。

【发病机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是发病机理,是由于有未被矫正的远视合并有融合性散开幅度(fusional divergence amplitude)不正常。如果病人有远视眼,为了使视网膜成像清晰,则需要调节,调节的改变引起集合的变化,称为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换言之,每一屈光度的调节,都伴有若干三棱镜屈光度调节性集合,这种比例称为调节性集合和调节之比〔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AC)/accommodation(A)〕,即AC/A比例。患者是否产生内斜,不仅取决于远视的量,也取决于融合性散开的储备力(fusional divergence reserve)。假若融合储备力超过调节性集合,则两眼保持正位,否则即呈内斜。

举例说明:患者有5D远视,AD/A比值为4(正常为3~5),患者融合性散开幅度看远时为14,看远时需调节5D,因为A/C为4,所以集合20(5×4),显然它超过了患者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产生内斜,为6内斜。若患者仅有3D远视,看远时需要集合12,仍然严重的消耗患者的融合储备力,而产间间歇性内斜视。融合储备力受许多因素影响,如阳痿、情绪、疲倦等。如果患者远视度数很大,超过6D,则产生另外一种情况,即患者需要的调节太大,反而造成调节弛缓,视力变为模糊,双眼保持正位,但发生双侧性弱视,即屈光不正性弱视。

2.高AC/A调节性内斜视:

在调节性内斜视,由于AC/A比值高,所以每调节一个屈光度时,产生过多的调节性集合,由于过多的调节性集合,影响了融合储备力,患者表现为内斜视。

高AC/A调节性内斜视与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有相似之处,发病年龄为2~3岁,最初斜视角很小,呈间歇性,可有暂时性复视,患儿烦躁不安,易受激惹,并闭合一眼,以后可发生抑制,并异常视网膜对应,患者即恢复以前状态。

此外,高AC/A调节性内斜,亦可合并垂直性偏斜及A-V征。这种附加的偏斜,除用屈光矫正高AC/A比值以外,尚需要手术矫正。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高AC/A调节性内斜之间也有差异,高AC/A调节性内斜视,为轻度远视,平均屈光度为+2.25D,也可以不是远视。而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平均屈光度数为+4.75D;同AC/A调节性内斜视,看近时斜度大,是由于AC/A比值高,现举例说明如下:

患者有+0.50D远视,AC/A比值为15,融合性储备力为12,瞳孔距离为60mm,看远时患者者仅需调节0.5D,AC/A比值为15,所以调节性集合为0.5×15=7.5,看时融合性散开能力为12,患者有内隐斜2,完全可以克服而产生融合。

看近时情况大不相同,必须将注视点,从远向近移动,因为必须有一定量的集合,以保持双上眼成像在黄斑中心凹上,称为对称性集合,它是由瞳距(用cm表示)乘以米角来求出,米角是与注视距离(用米表示)成反比,看远时有内隐斜或内斜,应该从此数值减掉,看远时有外隐斜或外斜,应该从此数值加上。

仍以上例说明:患者瞳距6cm,看远内隐斜2,现改为看近1/3m处(即3m角),尖为(3×6)—2即为16的集合,才能保持融合。事实上患乾使用集合数大大超过这些,看近(1/3m处)需要调节3.5D(原有远视0.5D),由于AC/A比值高,故有3.5×15=52.5的调节性集合,但患者仅需要16,多余的调节性集合为36.5(52.5~16),因为患者看近时融合性散开幅度为12,所以看近时多集合24.5。因此,由于AC/A比值高,看远时有融合,看近时有内斜25~25,即所谓高AC/A调节性内斜视。

【临床表现】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2~3岁时发病。开始时内斜为间歇性,可有暂时性复视。小儿可出现烦躁不安,易受激惹,并闭合一眼。2~3日后斜视眼开始有抑制,即不再闭眼。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可发生异常视网膜对应,这时患者不再产生感觉睾丸炎。当患儿正位时,为正常视网膜对应,间歇性内斜视时,为异常视网膜对应,所以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正常视网膜对应交替出现,最后间歇性内斜这视发展为恒定性内斜视,单眼注视,斜视眼发生弱视。屈光性调节内斜视,亦可合并其他眼肌异常,如垂直性偏斜及A-V征等。

应该对患儿做全面检查,测量斜视度,睫状肌麻痹后作屈光检查。睫状肌麻痹,使用0.5%~1%阿托品眼膏或溶液,应告诉患儿家长使用阿托品溶液时压迫泪囊部位,以免全身吸收后发生中毒,最好使用眼膏,一日3次,共3日。

睫状肌麻痹后作眼底检查,应该记住,患儿有白瞳症,可有继发性内斜视,例如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表现可为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屈光可从+2~+6D,大部分屈光不正度均较大,有一组研究证明平均远视为+4.75D。

应测量看远及看近融合性散开幅度,正常融合性散开幅度看远时应大于3,看近时应于8。

2.高AC/A调节性内斜视:应对患者作全面检查,用交替遮盖加三棱镜法测量看远及看近的斜视度,睫状肌麻痹屈出检查,确定AC/A比值,检查眼底,除外眼底病。

此外,不应把高AC/A调节性内斜与Ⅴ征内斜时,不论是看远或看近,向下注视时,内斜度数都增加。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内科视,都是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因为给予正球镜,都可使斜视度减少。但是传统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指:①婴幼儿内斜视(infantile esotropia)再加上一个调节成分;②失代偿性调节性内斜视(ecompensated accommodative esotropia),即调节性内斜再附加一个非代偿性万分 。

婴幼儿内斜视,其调节成分,通常是在2~3岁时最为明显,是发生调节性内斜视的高峰。失代偿性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双侧内直肌肥厚或挛缩而引起。不论其原因如何,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通常是恒定性,经常伴有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及弱视。

上一篇: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 下一篇:外隐斜